(爆報)走進澎湖科技大學校園,首先映入眼簾的,便是矗立於校門廣場中軸線上、由兩座對峙的巨大石質量體組成、名為〈洗禮〉的公共藝術作品。
縣府文化局指出,其外形似緩緩開啟的門扉,以強烈的存在感迎接每一位踏入校園的學子。身為校園的視覺地標與迎賓象徵,它不僅是一件雕塑,更是一個儀式性的起點,象徵學生跨越門檻、邁向人生新階段,接受知識與精神的洗禮。
縣府表示,〈洗禮〉由臺灣知名雕塑家胡棟民於2007年創作。當時臺灣公共藝術正蓬勃發展,鼓勵多媒材的運用與地域文化的呈現。作品以兩座高聳的石質量體作為主結構,中央嵌入半透明的綠色玻璃,其簡潔卻富層次的材料語彙,充分展現了當代公共藝術多元且開創性的風格。
胡棟民的藝術風格以空間與作品之間的轉化與共鳴見長,常以抽象寫意的形式呈現作品意涵,並擅長結合異材質打造獨特的視覺張力。在〈洗禮〉中,花崗岩象徵大地根基與事物本質,粗獷而堅毅;中央玻璃雕刻的流動水紋則呼應海洋的淨化、轉化與重生力量。兩者相互對話,形成剛柔並濟的視覺節奏。陽光穿透玻璃時,折射出的光影宛如開啟一扇深邃而璀璨的海洋之門,引領學子走向智慧與成長。
作品名稱「洗禮」源自海洋文化的浪漫精神,也回應了澎湖科技大學「海洋文化、創意科技、人文關懷」的核心理念。身處海洋島嶼的校園,以此作品作為入口意象,更具其意義——學子穿越這道象徵性的門扉,如同接受海潮淬鍊,從青澀走向成熟,從探索走向創造,〈洗禮〉不僅是一件公共藝術,它也是澎湖科技大學的精神象徵,呈現學校承襲海洋文化、擁抱創意視野,並持續邁向未來無限可能的堅定信念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